現代工業化社會強調規格化、標準化,人們的思考也變得越來越單一,好惡類似、潮流運行方向類似,久了,臉孔也越來越相似。而手作卻是反社會的,強調個人化、微量化、精緻化的手作概念,近年來以社會潮流逆行姿態,成為創意市場中的主角。 獨一無二的個人化風格,溫暖樸質的材質手感,手作商品透過設計師的手,一筆一劃、一點一滴,在時間催化下,逐漸累積成一件作品,與透過機械大量生產製造的產品相比,因為更接近人,而有了不同的溫度。
從虛擬到實體 打造一個溫暖的家
之所以從虛擬走到實體,是因為商品強調手作風格,消費者大多希望能夠親身感受。仔細想想,手作既然是反社會潮流的,是回歸記憶中溫暖片段的,透過實體空間與面對面接觸,似乎是更符合手作性格的行銷取徑。虛擬與實體,該如何策略性配搭呢? 「網路所呈現的視覺感受,與店鋪呈現的空間感受,是截然不同的。」林心恬表示,在網路上,她會透過影像視覺設計,將手作產品的「生活感」表現出來,讓人聯想作品與自我生活的關連性,創造出「我也想在生活中這麼做」的聯想。
而在實體店面部分,需要重視的元素就更多了。首先是空間整體氛圍,「每件商品必須擺設出屬於它自己的氣氛,而商品與商品之間,不能互相干擾要彼此襯托。當全部作品擺放在一起時,則必須呈現一體的質感。」沒學過陳列的林心恬,每次新產品上架,總得歷經一番折騰,久了,也逐漸摸索出箇中奧妙。 「網路是讓人接觸到你的管道,而店鋪則是讓人更深一層認識你的地方。」她說,透過實體店鋪與客人面對面接觸,可彌補網路行銷過於冰冷的缺憾,所以與客人聊天、分享,也是手作老闆必備功夫。小小店鋪約六坪半,從進來到離開只需五分鐘,但透過與客人分享、介紹,無形中延長了客人停留的時間,「有的客人還會坐下來聊天,然後就不走了哩。」 不走,也是一種讚美;因為「孩在」整體設計核心為「打造一個溫暖的家」,家讓人不想離開,是自然的。林心恬更喜歡聽到客人發出:「啊,好可愛喔」、「這個我小時候也有一樣的耶」,蒐集這些此起彼落的驚嘆聲,成了她繼續手作下去的動力。
國內外設計師群聚 成就小店特色
此外,實體店面還可規劃課程與展覽。「孩在」每週末推出的手作課程,相當受歡迎,設計師會親臨現場教導,並透過面對面的深度溝通,使消費者更瞭解設計師理念,也更瞭解「孩在」。 不定期的展覽,則可幫助創造行銷話題,透過展覽,可提高店內營收超過30%,參展設計師也可增加50~60%的收入,可說是多贏的行銷方式。林心恬刻意避開商業宣傳,就連店面也選在小巷弄內,就是希望營造手作品的避世風格,「我必須一再提醒自己,不要讓孩在變得太商業。」但是品牌能見度也會因此降低,林心恬改以參展取代宣傳,同時結識更多不同風格設計師。「因為一般商業宣傳對象不夠精準,而參加這一類設計展覽的參展者與消費者,就是孩在的核心目標族群。」
「孩在」目前擁有國內外共二十五位設計師作品,並以每月增加一位設計師的速度前進;台灣因文創發展,國內設計師佔七成;上海、日本、英國、紐約、西班牙等國設計師則佔了三成。國際設計師品牌繁多是「孩在」的一大特色,以東南亞一座小島上的小店規格來看,如此成績令人咋舌。 「其實許多手作設計師,特別喜歡將他們的作品放在小店販售,反潮流的性格,使他們並不迷信大型連鎖商場。」所以林心恬更需要確實持守「孩在」,強調溫暖童趣質感的手作風格,那是吸引國內外設計師聚集的主要原因。 設計師們共創了「孩在」,但更重要的是,透過林心恬嚴格的「把關」,才能在開發作品獨特性的同時,又創造了不同作品的同質性。「我選作品很挑剔,一定要自己很喜歡。」她相信感動自己的作品,一定也能感動別人,所以進貨速度較一般為慢。也因為她與消費市場接近,時常將第一線的需求帶給設計師,甚至與設計師共同討論新的創作方向。得到反饋,也是設計師願意持續合作的重要因素。